×
经济学家

恒生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丹:让人感同身受的阅

一般认为今天的经济学起源于西方,但看亚洲人写的东西才最感同身受。其中文化和宿命的那部分难以言说,却直击心灵。

2022年4月23日,是第27个世界读书日。在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恒生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丹接受了《国际金融报》记者专访,分享了她的部分书单和读书感悟。

以下是记者与她的采访实录:

亚洲金融危机“局内人”

《国际金融报》:在第27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您愿意为广大读者特别是金融从业者推荐哪一本书?推荐这本书的原因是什么?

王丹:一般认为今天的经济学起源于西方,但看亚洲人写的东西才最感同身受。其中文化和宿命的那部分难以言说,却直击心灵。

沈联涛的《十年轮回》,题目便有佛教的味道。他强调有效的制度化治理,强调重视复杂的政治过程。他认为亚洲的经济结构不应该只是一条供应链,而要有实质的变化均衡国内消费。在危机中,也绝不能将经济治理权拱手让人,不管那人是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是世界银行。

在发展中国家,官员处理国内琐事千头万绪,即使是最有善意的发达国家,也只能给予他们知识上的安慰,而非有效的手段。经济发展环境总是让人为难的,只能实事求是,尽力寻求符合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方案。

《国际金融报》:这本书中的哪一个部分让您印象深刻?

王丹:《十年轮回》的作者沈联涛是马来西亚华裔,曾在马来西亚央行和世行任职,还曾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任香港证监会主席。他是个真正的“局内人”,提到的种种历史,他都直接间接参与了决策或者决策前的讨论。

其中一章讲泰国的金融危机,称其为“全球化的业报”。任何一个新兴国家都无法避免全球化的业报,不管是善报,还是恶报。泰国得全球化之益,后又遭受全球化之苦。

现在的世界似乎在分裂与去全球化上越陷越深。历史演变并不是线性运动的,混乱和秩序的轮回交替出现,每次都不一样。我们只能做好准备迎接它的到来。

中国需要更多金融人才

《国际金融报》:在经济结构经历调整变化的背景下,新时期的金融业被寄予了什么样的“厚望”?外资银行从业者如何看待行业多年来的变化以及面对的机遇?

王丹:金融不仅要继续承担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作用,也要成为居民获取财富的手段。城市服务业中,劳动生产率最高的是金融,但其就业份额长期徘徊在2%以下。中国需要更多的金融人才,强化金融在经济中的地位,才能够保证经济安全。

外资公司现在享受国民待遇,对于外资银行来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这意味着外资银行人除了保持高质量服务和高度的专业水准这些传统优势之外,还要有极为开放的心态,努力向内资同行学习,真正理解和服务中国市场。

喜欢读“开始”的故事

《国际金融报》:从您的阅读习惯来看,对哪一类书籍更感兴趣?可以简单分享一下吗?

王丹:和“开始”相关的故事是我最喜欢看的。对于很多名人来说,处在顶峰的风景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开始的“乱七八糟”或许才是人生的意义。很多代人的青春都同样充满理想和困惑,也拥有着无限的可能与向往。

最近在读米兰·昆德拉的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可以从最后一篇看起,《爱德华与上帝》讲的是青年爱德华在信上帝的女友和不信上帝的女上司间痛苦挣扎的故事,对于关系的平衡与把握引人深思。

昆德拉特别擅长讲中年人的困境。慢慢衰老的男男女女可能会开始对周遭的一切漠不关心。而面临逐渐远去的青春,有时又想抓住点什么。比如《永恒欲望的金苹果》里,年过40岁的马丁仍在孜孜不倦地与异性搭讪,把追逐女性简化成了一种绝对意义上的追逐,但再也无法达到生活的真实。

记者:吴林璞

编辑:姚惠

上一篇:美国经济学家:美国经济未来两年陷入衰退的概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