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学家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基建投资需求空间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日前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投资率偏低可能是当前经济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其中基建投资修复空间更大,估计2022年上半年基建投资增速会恢复到8%左右。

他表示,我国基建并未饱和,在民生领域、区域发展方面,还有大量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在基建“提质”方面,要围绕补短板,围绕国家区域经济战略,比如现代化城市群的培育等,同时根据客观条件,在合适地方做合适的基建。

基建并未饱和

中国证券报:近日,基建投资在稳增长中扮演何种角色引起热议,你如何看待当前背景下的基建投资?

郭磊:经济短期内主要的拖累来自哪一块?我理解投资率偏低可能是当前经济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从近年经验看,凡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显著偏低,尤其是低于GDP增速的时段,经济都有失衡特征,比如2018年、2019年。而在固定资产投资高于GDP增速的时段,比如2016年、2017年、2020年,经济压力均不大。特别是2020年GDP增速为2.3%,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达2.9%,微观体验上是经济压力并不大。2021年GDP增速为8.1%,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4.9%,属于比较典型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偏低,资本形成不足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那么,靠什么去带动投资率?如果把固定资产投资领域进一步分为基建、地产、传统制造业、新经济,失衡最明显的就是其中的基建投资部分。2021年基建投资全年增速为0.2%,属于有这一领域统计数据以来最低的一年。所以从2021年的GDP拆分来看,建筑业GDP是下滑最明显的,当年四季度同比增速只有-2.1%。建筑业背后主要就是基建和地产产业链,其中基建的修复空间显然会更大一些,至少应该回到一个均衡增速。

关于基建,有一种普遍存在的担心是基建已经饱和、基建投资低效率、基建引发高杠杆和地方融资平台风险上升等问题。但首先,基建肯定没饱和,2019年国家统计局就曾指出,中国人均基础设施存量水平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20%至30%,在民生领域、区域发展方面,还有大量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

其次,基建的收益主要表现为“正外部性”。比如基础设施网络的迅速扩张正在改变中国城市间格局,推动新的城市群形成;部分二三线城市正在成为新的制造业基地,经济在区域格局上逐步形成一个梯队式的承接。

再次,政策已经明确强调“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在适度超前这一精神下,新老基建结合,基建的空间也会进一步打开。

同时,经过过去十年的结构调整,影子银行、融资平台等主要结构性问题都已初步建立了系统性的管控框架与长效机制,相关风险也已得到不同程度化解。基建投资本身并不直接对应风险的上升。

有利因素汇聚

中国证券报:今年我国基建投资具备哪些有利条件?

郭磊:首先,2021年财政节奏是“后置”的,上半年新增专项债进度一度不到30%,远低于2019年和2020年同期的60%左右。对于基建来说,一般都是年初开工,四季度就进入了冬季施工淡季,财政后置背景下基建投资增速不易提升。而2022年的财政节奏将会是“前倾”,财政部明确表示2022年专项债券发行要把握好“早、准、快”三个字,这一节奏有利于基建投资。

其次,2021年是结构调整比较集中的年份。包括专项债的穿透式监管、隐性债务化解、违规融资类信托的压降等都是年度经济工作的重点,风险防范背景下信用环境的收缩对基建投融资存在一定约束,同时,PPI数据的快速上行也不利于成本端控制。而对2022年来说,一轮比较集中的结构调整已经过去,稳增长成为经济主线。保供稳价也有助于工业原材料价格的稳定,这对于基建投资的修复是一个有利环境。

再次,从项目节奏看,2021年专项债穿透式监管对应项目收益覆盖本息审核严格,项目质量门槛提高,地方在筹备新一年项目时也会更加谨慎完善。而经历了一年的积淀,2022年项目储备充足性应会有所上升。同时,为解决困扰两年的储备项目不足或储备工作不到位问题,财政部提出将指导地方政府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这将进一步解决专项债落地的痛点问题,加快专项债落地。此外,专项债券实际使用进度将按月统计调度,并对使用进度较慢的地区实施预警,层层压实责任,积极财政的落实效率有望得到保证。

最后,从最新的企业中长期贷款来看,年初的基建项目融资需求应已得到很好的匹配。1月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2.1万亿元,属2021年7月份以来首次同比多增,从以往经验来看,中长期贷款扩张预示着基建,以及“十四五”产业项目为代表的各省重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融资需求正逐渐上升。

上一篇:财联社2月17日电,欧洲央行首席经济学家连恩称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