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学家

荷兰国际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通胀时代 中国货币

《投资者网》李宁

近段时间以来,围绕着通胀与通缩的讨论在国内经济学界此起彼伏,伴随着美国天量刺激措施持续加码,我国货币政策是否将随之调整的声音也迎面而来。

5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显示,今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稳字当头,体现了前瞻性、主动性、精准性和有效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稳固。

1,外围冲击下的资产价格与金融不稳定

《报告》明确提到,一是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仍然存在高度不确定性,分化加大和不平衡问题日益凸现。未来一段时间全球经济复苏的决定性因素仍在于疫情防控,目前各国疫苗接种和疫情防控成效差异较大,宏观政策和市场修复能力也不相同,经济分化较为明显。部分地区新增病例明显反弹、封锁措施趋严,经济恢复进程面临较大挑战。

二是主要经济体超宽松宏观政策的后续影响和货币政策转向的风险需密切关注。2021年一季度末,美联储、欧央行、日本央行资产负债表分别较2019年末扩张85%、60%、25%,主要是购买政府债券,2020年美国新增国债中超过一半由美联储购买。发达经济体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紧密结合,规模巨大,推动全球资产价格上涨,与实体经济相脱离,金融风险隐患不断增加,未来是否会通过主权债务风险、高通胀、汇率利率波动、股市债市估值调整等造成风险转移,需要密切关注

针对下一阶段政策思路,《报告》明确,货币政策要稳字当头,保持货币政策的主动性。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

然而,外围环境的超常规刺激无疑将对全球资产价格及货币政策操作产生不小影响。

5月22日,原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张晓慧公开表示,“我国在金融抗疫中并没有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也没有采用QE、零利率甚至负利率这类非常规的货币政策,更多的是以改革的手段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但我们仍需警惕,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转向可能对我国金融体系产生的短期冲击。在国内经济整体向好但边际动能有所弱化,复苏还不稳固、不平衡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全球资产价格通胀的变化以及可能随之而来的金融过度杠杆和金融不稳定,做好不同通胀情境下的应对准备,尤其是要妥善管理预期,警惕结构性通胀上升导致部分领域投资过热。

同一时间,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党委委员李波指出,要强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协调配合,继续推动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从数量性调控为主,向价格性调控为主转变,增强货币政策操作的规则性和透明度。

李波强调,在宏观审慎政策方面,充分发挥宏观审慎政策结构性靶向调控的作用,针对房地产金融、跨境资本流动、债券市场等特定领域的潜在风险,及时采取宏观审慎措施,防范系统性风险。要深入研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交互机制,厘清不同政策工具的作用方向,机理和适用条件,探索“双支柱”调控框架下的政策协调。

针对当前通胀预期以及货币政策等方面,投资者网《思维?谈》日前独家对话了荷兰国际集团(ING)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彭蔼娆。

(图为荷兰国际集团(ING)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彭蔼娆)

荷兰国际集团是荷兰最大银行,它成立于1991年,由荷兰最大的保险公司Nationale-Nederlanden,与荷兰的第三大银行NMB PostBank Group合并而成。历史上著名的收购案是,ING集团以象征性的1英镑收购已经破产的英国著名投资银行巴林银行。ING集团的服务遍及全球50多个国家,核心业务是银行、保险及资产管理等。

彭蔼娆于2017年加入ING,她此前曾担任法国外贸银行及永亨银行经济学家,常年研究及关注中国经济。

2,没有通缩 全球生产成本不断上升

在她看来,国内的通胀问题主要是PPI(生产者物价指数),而不是CPI。国内PPI的上升其实有部分是,因为美国的财政刺激方案,里边有一大部分是基建,推高了全球市场对与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预期。这些预期,通过市场做多期货,自我实现了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

据悉,4月份,中国PPI同比上涨6.8%,涨幅比上月扩大2.4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5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PPI同比涨幅扩大有多方面因素:一是上年同期基数较低;二是国内经济逐步恢复,需求逐步改善;三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国内输入性的影响。

上一篇:美股上周五涨跌不一 穆迪经济学家:美股将见更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