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学家

比尔·盖茨的“公式婚姻”,经济学家早就看透了

当把爱情放进一生的跨度,当两个生命体共同成长的某一个阶段,我们还是有感性的冲动,亦有理性的判断。

口述?/ 吴晓波

本月全球最大的瓜或许就是盖茨和梅琳达的这场“世纪离婚”了。

5月4日,盖茨在推特宣布离婚,理由是双方“不再认为在人生的下一阶段,能够作为夫妻携手成长”。

接着,剧情开始狗血。媒体曝出,盖茨和梅琳达并不是友好地分手,几乎所有家族成员都倒向后者,盖茨算是被前妻“甩”了。

再接着,就涉及分割1341亿美元财产,双方还各请了一名贝索斯离婚案的律师,隐约透露出一股火药味。

先不八卦盖茨的生活和财产,许多人看到27年的模范夫妻分道扬镳,第一反应是:我还能相信爱情和婚姻吗?

记得梅琳达曾在纪录片《解码比尔·盖茨》中提到一个细节。有一天,她走进盖茨的卧室,发现他的白板上列着分析结婚的利弊。

出自Netflix纪录片《解码比尔·盖茨》第三集

脑补一下这个场景,一个理工男冷静熟练地运用SWOT或5W2H分析法,将婚姻、事业,甚至人生套上一道道逻辑严谨、变量可控的“公式”,有点可爱,但也有点令人不解:

这些东西真的可以被“数字化”吗?理性和规律真的适用于其中吗?

别忘了,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群理性的拥趸——经济学家。求偶、爱情和婚姻,在他们的视角里,真的可能让饱读爱情小说的年轻人吓一跳。

01

经济学是一门讲究资源配置,使得效益最大化的学科,“找对象”自然成经济学家们研究的课题。

比如在2010年,一位名叫彼得·巴克斯(Peter Backus)的伦敦经济学教授,发表了一篇论文《为什么我没有女朋友?》

论文《为什么我没有女朋友?》截图

为了科学论证,他引用和改编了最初用于推算银河系外星智慧文明数量的“德雷克方程”:

G=R·fW·fL·fA·fU·fB·L

其中G是潜在女友数,R是英国近60年来形成人口的速率,fW是女性占英国总人口比重,fL是伦敦女性比重,fA是24至34岁适婚伦敦女性比重,fU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比重。最后还要加上两个因素:互相有吸引力fB,以及我的年龄L。

最终教授经过一通复杂的计算后得出结论,只有26名伦敦女性符合他的择偶要求,概率是1/285000。

好在这位年轻教授在论文发表两年后,居然真的找到符合条件的女友。

那么,如果将这个恋爱方程式套用在中国,一个生活在上海的男青年,想在本地找到互相钟情的理想伴侣,概率又是多少呢?

答案是0.00003%。

也就是说,在上海1000多万的女性中,只有325位符合条件。如果再考虑腿长不长,家里有没有拆迁,三观合不合等等,估计和找到外星人的概率差不多了。

还有的观点认为,男女寻找理想的另一半,本质是一个市场竞争和个人追求的匹配问题,而市场信息又常常是不对称的,在此过程中就需要不断地博弈。

这不免让人想起“波斯公主选驸马(或波斯王子选妃)”的故事。讲的是国王让公主在100个人中选一个驸马,候选人一个接一个“面试”。如果前99个都看不上,最后一个无论多丑,公主都要选他当驸马。

在现实中,很多男女青年就像决策失误的公主一样,有人沉浸在P图等虚假繁荣中,高估了自己的竞争力;有人追求互补性,希望对方在各个方面打平或高于自己,随之提出了一连串的择偶要求。

当然最后的结果是,他们要么“踏空”成为剩男剩女,要么无可奈何,找了位条件远低于标准的对象。

不过,经济学真的给出了一个万能解决公式:1/e(1/e≈37%),即“37%原则”。简单来说,找对象的时候,先通过前面的37%了解婚恋市场,但是一个都不要选。了解之后,一旦在后面遇到比前37%中最好的那个还要好的对象,不要犹豫,赶紧拿下。

其实这种策略还是有点风险。如果前37%中真的有一位是最好的真命天子(女),那么37%之后就选不出来了,最后还是有可能会选到不合适的。

02

说完了找对象,再来讲讲经济学家眼里的婚姻。

假设你真的以0.00003%的概率或者是“37%原则”找到了理想的另一半,别高兴太早了,当二人踏入婚姻的殿堂,又被婚后生活小虐一番后,还是得踱步思考一下,到底什么是婚姻?

这时,另一位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拿出了他的得意之作《家庭论》。

他说,婚姻的基石不是爱情,而是利益。

上一篇:法国政府债台高筑,但经济学家对此并不担忧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