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告诉你,鸡娃不是你的错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为什么我们小时候有轻松的童年,常常闲逛到太阳落山,自己决定找哪个朋友玩,没有人会检查我们的家庭作业,现在的父母却带着孩子辗转于各个培训班,竭力敦促孩子成功?
为什么这么多看似理智的父母都在孩子身上过度投入?
为什么鸡娃父母在中国和美国愈演愈烈,北欧个别国家却能在快乐教育中岁月静好?
当我们谈到教育时,“鸡娃”是一个绕不开的词。教育改变命运,太多的父母和孩子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财力到这场竞争中,有人乐享其中,有人挣扎于焦虑之中,有人批判这是浪费社会资源的军备竞赛。
在法布里奇奥教授的眼里,鸡娃不是家长的错,而是经济不平等的结果。
经济学是关于人们如何做出选择的学科,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教授在他的书《Love, Money & Parenting(爱、金钱和孩子:全球养娃经济学)》里,从经济学的角度给出了答案:并不是父母都集体头脑发热了,相反,今天的父母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他们对不平等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做出了反应,选择了鸡娃。
鸡娃,你不是一个人
经济学家告诉你的第一个现象是:鸡娃,你并不是一个人。
早在1969年,儿童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出版的经典育儿指南《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中,就指出儿童抚养方式正显示出十分普遍的高参与度、高时间密集度、高控制度的特点,这不仅仅意味着监视与保护孩子,还意味着插手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孩子选择的活动,甚至孩子的交友与恋爱。
“直升机育儿”(helicopter parenting)一词开始被广泛使用,书中主人公Lenard这样绝望地哀嚎:
“妈妈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我头顶,我也只有在打喷嚏时可以不打报告了。”
但如今父母对于控制孩子的痴迷程度,仍然有增无减。以美国为例,1975年的父母平均每周花2个小时(母亲76分钟、父亲43分钟)陪孩子游戏、阅读与交谈,平均每周花17分钟(母亲10分钟、父亲7分钟)指导孩子的家庭作业。到了2012年,美国的父母平均每周花6.5个小时(母亲204分钟、父亲184分钟)陪孩子游戏、阅读与交谈,平均每周花一个半小时多(母亲65分钟、父亲31分钟)指导孩子的家庭作业。总体来看,美国父母在这些活动上花的时间是原来的3.5倍,从每周小于2.5小时增加到每周8小时以上。
育儿时间只是一个方面的数据,美国的父母们同样追逐名校,对教育的投入,一点都不比中国父母少。如此教育体制下,美国的培训机构跟中国并没有区别,为了抢跑在起跑线,获得名校的敲门砖,美国孩子也是需要不断地做题做题再做题。
只是,美国除了刷题,还需要各项技能拔尖,尤其体育特长是上名校的捷径,20%的美国家庭,在孩子的体育支出上每年花费8.4万以上。15万体育大学生,放在能进入排名前二十的私立学校那2000万学生的总数中,录取率连1%都不到。
经济越不平等,你越需要鸡娃
法布里奇奥教授认为,鸡娃的根本原因是社会中经济不平等的加剧。
经济不平等的加剧除了促使文化价值观的转变,也改变了父母的行为。特别是父母越来越相信,他们孩子成功的基础,将取决于教育成就。在一个父母与孩子利益攸关的世界里,父母会更关心孩子在社会阶层中的位置,因而会有动力进行更多的投资,推动他们的孩子采取成功导向的行为。
二战至今的和平时期,全球经济飞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不可否认的经济不平等现象越来越突出。
在美国,不平等程度的增加尤其明显,中等收入和高收入人群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自1980年以来,中等收入家庭的实际收入几乎没有变化。同时,最富有的1%的家庭的收入增长很快。从1980年到2014年,这一小部分人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从10%增加到21%,增加了一倍多。今天,最富裕的1%家庭的平均收入是最贫穷的10%的家庭的38倍。
收入不平等程度在欧洲相对较低。在大多数欧洲国家,中等收入家庭的收入随着时间的推移稳步增长,尽管其收入增速仍然低于富人的收入增速。
书中另一个关于收入不平等和父母称赞勤奋的规律是惊人的。在高不平等国家,许多父母会强调勤奋是孩子需要学习的重要价值观,而在低不平等国家,父母则更重视独立性和想象力。65%的美国人认为勤奋是一种重要的美德,而在北欧国家这一比例可以低至11%—17%。低于30%的德国父母们赞赏勤奋的价值观,这与我们认为德国人努力勤勉的刻板印象不符,但是和德国很低的不平等水平是相一致的。在中等不平等程度的国家,比如意大利和澳大利亚,父母对于培养勤奋的孩子的热情不如美国父母。
上一篇:美经济学家:美国“超级基建”对华构不成挑战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