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学家

建行首席经济学家黄志凌:积极看待大型银行智

  原标题:《中国金融》|黄志凌:积极看待大型银行智库化倾向

作者|黄志凌 中国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文章|《中国金融》2020年第19-20期

导读:银行发展呈现智库化倾向之后,银行经营的核心竞争力才逐渐变成真正意义上的“不可复制”

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

我从2011年开始担任一家大型银行的首席风险官并于2013年下半年改任首席经济学家。在实践当中,我一直有个感觉,原来我当首席风险官的时候,一些国际同行和国内大型机构与我讨论的话题不多,主要都是风险计量技术以及出了什么风险事件后怎么处理。担任首席经济学家以后,我发现他们对经济学家尤其是对大型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好像特别地关注,讨论的话题特别多,不仅有银行方面的问题,还有市场方面的问题,甚至有许多国家战略层面的问题和全球未来发展的前瞻性问题。我曾经好奇地问他们,为什么对一个银行经济学家的看法如此重视。他们坦承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经济学家的地位独特,既在市场当中,又超脱市场;既和政府部门联系紧密,又有不同视角,对宏观政策的把握更准确。同时,现在的大型银行都是国际化的银行,银行经济学家考虑的不仅是本国、本区域的问题,还要关注国际上的事情,具有全球化的视野,所以大家都愿意和大型银行的经济学家交流。由此引起一种思考,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客户对大型银行的服务需求不再是简单的资金与信用问题,我个人在不同岗位的感触,可能体现了社会对于大型银行的金融服务需求正在发生趋势性变化。

大型商业银行可能正在智库化

深入观察银行发展趋势,可以发现大型银行的命运总是与国家命运和全球经济运行周期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们还注意到,国际上的一些大型银行的决策者,都具有很高的“政治家”素质,都习惯透过全球政治经济视野观察市场。他们高度关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趋势、全球地缘政治危机、全球气候变暖与环境恶化、贫困消除等话题,也会在一定的场合发表相关意见,从而使得银行本身就变成了一个实质性的智库。当国家或全球面临重大危机的时候,银行会帮助国家甚至全球寻找化解危机的办法;当危机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或者还在酝酿阶段,怎么避免危机也是大型银行的责任。比较而言,我们的一些银行家经常说“在商言商”,可能就显得“狭隘”了。“在商言商”主要是做市场,看看产品怎么推广、业务怎么拓展。国际视野的银行家,可能把整个银行都变成一个智库,在一个国际重大事件出来之前,他们都会发出警告;在一个事情出来以后,他们可以出面来协调并提出解决方案。同时我们还发现,国际上很多银行之所以破产,也是因为视野太狭隘,仅仅盯住眼前几个产品、几个业务,过度追逐利润而忽视系统及社会问题。我们看《大而不能倒》,分析一下雷曼是怎么破产的,就会有很多这样的体会。

即使从具体的交易来讲,交易市场规模也是由研究能力作支撑的。国内大型银行的金融市场部门喜欢交易信贷化,买一笔债券通常持有到期;西方银行的交易账户很大,而交易账户能够做多大是以研究力量作为基础的。因为宏观经济、金融市场上的每一点点波动,都会在交易价格上迅速显现,这就需要预判,你能够比别人作出判断更早、更准确,你就能够掌握主动。突发事件的发生其实是有迹可循的,不是绝对不可控的。对突发事件、趋势性东西的判断,取决于你的研究能力。无论是从银行战略层面、客户服务的层面,还是从交易的层面,都离不开研究能力。过去我们讲研发投入主要是讲产品和系统开发,而现在大型银行在智库建设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大。

回顾国际银行实践,智库化思维正在成为银行发展的“高效催化剂”,通过高端研究成果积极支持国家战略、进一步清晰银行战略、提升市场商誉和客户依存度,以此提升大型银行的全球地位。国际大型银行(财团)依托智库提升市场地位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如摩根财团(Morgan Financial Group )智库曾两度给美国政府提出方案使美国经济起死回生(见琼·斯特劳斯《摩根∶美国金融家》)。从国际大型银行(财团)的普遍做法看,大型银行(财团)通过智库,保证了银行(财团)与政府的相互理解和对市场的影响力。

上一篇:经济学家:美国三季度GDP将暴涨30%!中美差距会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