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万喆:拍卖理论告诉你 为何有了竞争者
原标题:Z博士的脑洞|诺奖得主告诉你,为何有了竞争者你就急着求婚
作者:万喆(作者万喆为经济学家,澎湃新闻特约评论员)
2020年,因疫情的原因,很多重大活动都取消或推迟了。与此相比,诺贝尔奖的揭晓,更显得激动人心。今年得奖的是保罗?米尔格罗姆(Paul Milgrom)教授和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教授,获奖理由是他们改进拍卖理论,发明新拍卖形式。
拍卖理论的第一次诺贝尔经济学奖:怎么拍都一样
使他们得奖的是拍卖理论。事实上,在此之前,有人已经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1996年度诺贝尔奖得主维克里 (Vickrey)在上世纪60年代就进行了研究,并且论证了著名的收入等价定理,即不同拍卖机制下同一拍卖品给拍卖方带来的期望收益相等。
从现实拍卖机制看,一般可以分为四种。
第一种是公开增价拍卖。也是我们通常见的比较多的拍卖方式,即拍卖方对拍卖品设置一个底价,竞拍者以底价为起始价加价竞拍,直至最终最高报价者竞拍成功并支付。此方式起源于英国,因此也常被称为英式拍卖。
第二种是公开减价拍卖。与第一种相反,拍卖方先报出一个相对高的起始价格,然后逐渐报价,直至某竞标者接受当前报价并支付。荷兰拍卖鲜花常用此种机制,因此其也称荷兰式拍卖。
第三种是第一密封价格拍卖。我们在通常招投标过程中用此种方式。即在限定期限内,每个竞拍者独立递交拍卖方一个密封标书,最终大家在指定时间开标,报价最高者支付报价得到标的,因而其亦被称为高价拍卖或招标拍卖。
第四种是第二价格密封拍卖。其与第一价格密封拍卖程序一致,只是报价最高者只需实际支付第二高价,这一拍卖方式最早由维克里提出,因此也称为维克里拍卖。
维克里的理论很清楚,在单物品的拍卖中,如果所有竞拍者对于拍品的评级都是各自独立给出的,那么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拍卖形式,拍卖人都可以获得同样的期望收益。
不过,基于此,维克里还发现,如果按照第一密封价格拍卖,大家会把报价压得比估值低,否则就会觉得无利可图。第二价格密封拍卖是个更好的方法,大家报价会更诚实。
为什么有了竞争者你就打了鸡血?——赢者的诅咒
维克里的理论框架理论上似乎很棒。唯一的问题是,实际上不太可行。
大家或许对拍卖理论不太熟悉,遑论其精妙的数学推理过程,但对现实生活中林林总总的拍卖有关事项有很深的体会和感触。
你有没有在商场“大清仓大拍卖”的时候,一件衣服减价了,你举棋不定或者甚至意兴寥寥,但当身边出现另外的人对这个商品这个价格发生浓厚兴趣,便会毅然“拿下”?
虽则不尽相同,此场景有些类似于公开减价拍卖。
在密封价格拍卖中,彼此打听价格的状况更是数不胜数。提前获知或泄露投标价格简直是商战必修课,亦有不少放出假消息烟雾弹以影响其他人投标价格从而影响整体拍卖价格的复杂招数。
至于公开增价拍卖,频频举牌背后,除了理性,不可能少得了感性的影响。即使心理私人估值较高,但最后完全超越心理估值和实际价值而给出个匪夷所思高价的拍卖结果从来不少。就像是因为出现了新的追求者,而被“挤兑”上“求婚”的人,最后发现自己“赢了”却并没有准备好。为什么有了竞争者你就打了鸡血?这被称为“赢者的诅咒”(Winner’s Curse)。
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迈尔森(Myerson)提出了共同价值模型,认为拍卖品对所有的竞标者具有共同价值。拍卖品的共同价值对每个竞标者来说是有差异的,即竞标者对拍卖品私人估值不同,原因在于竞标者获得拍卖品价值的信息不同,即信息私人性程度不同。当竞标者获知他人的估值信号后会修正对拍卖品的估值。
罗杰·迈尔森还进一步地拓展了维克里具体拍卖形式的研究维度,采用机制设计理论刻画了所有拍卖机制,其结论是,在满足竞拍人对于物品的评价相互独立、竞拍人只关心自身的期望收益等一系列的假定下,所有可能的拍卖机制都会给拍卖者带来相同的期望收益。
上一篇:美前财长与哈佛经济学家警告:新冠大流行将给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