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学家

IMF前首席经济学家罗格夫专访:需求供给同时承

受新冠疫情影响,美国经济下滑之严重触目惊心,不过和七个月前疫情爆发之初相比,人们对经济的担忧已有所减轻。尽管如此,未来依然充满变数。虽然股市依然红火,失业率也在持续下降,但下降的趋势在放缓。与此同时,不平等现象还在加剧,少数族裔、低薪劳动者的求职之路依然坎坷。在接受了数十亿美元的联邦救助后,大型航空公司、娱乐集团、金融服务机构仍不见起色。小企业同样举步维艰,而国会有关新一轮救助方案的谈判似乎陷入了僵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哈佛大学公共政策及经济学教授肯尼斯·罗格夫近日接受哈佛大学校刊《哈佛公报》专访,就美国经济复苏状况、股市在疫情期间的强劲表现等话题,分享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以下为专访全文:

《哈佛公报》:目前的整体经济形势如何?

罗格夫:关于这一点,我赞同美联储对当前经济形势的评价,经济复苏的步伐比3月份时大部分人料想的更快。但经济并未完全复苏,消费者支出和就业数据等还不尽如人意,但还是超过了人们的预期。不过,经济前景仍然面临着巨大不确定性。

美国大选自不必说,虽然随着大选的临近,大选引发的不确定性在逐渐减弱,但依然蕴含着巨大变数。除大选之外,我们还面临着其他两方面的不确定性:首先,第二波疫情会怎样,会对经济造成何种影响?虽然我们对新冠病毒还不完全了解,但大量证据表明,病毒在室内的传播速度要快得多。到11月份天气转凉时,我们在室内的时间会更长。如果经济再度关停,我认为不会像疫情爆发之初那样,政府会更有针对性地采取隔离措施。但这也意味着病毒的传播会更快。这是其中一大未知因素。

第二个不确定性在于,此次危机与2008年金融危机不同。在2008年,除了楼市之外,主要是需求面受到冲击,而此次新冠疫情中,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同时受到冲击。从这个角度说,今年的形势更加复杂。没错,我们需要提振需求,但长远来看,经济要恢复元气,供给同样重要。我们很难再回到从前的日子。我倒是希望可以,但是从大部分数据来看,一些重大变化已在所难免。其中最明显的一个变化是,一些大城市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一蹶不振,尤其是如果人们继续在家办公的话。只要看看波士顿闹市区就一目了然。

一些行业的复苏会异常艰难,航空业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实体零售店的日子本来就不好过,疫情更是令其雪上加霜。此外,餐饮业、酒店旅游业、娱乐业等等,无一例外都面临着长期问题。好在有政府的强力支持,经济才不至于垮掉。至于哪些企业能熬过危机,哪些又将沦为牺牲品,现在还没人说得清。无论你信与不信,今年前九个月大型企业的破产数量甚至低于去年同期。不过这种现象不会持续,因为一大波小企业已经距离破产不远了。政府已在努力降低疫情造成的破坏,但如果这些破坏久久无法消退,那么到了某个节点,经济回调是必然的。

《哈佛公报》:在此次疫情的大部分时间里,股市一直表现强劲,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罗格夫:我认为有三方面原因。首先是美联储的支持,美联储将基准利率降至零的水平,不仅是短期利率,长期利率也降至超低水平。对投资者而言,除了股市,眼下似乎再难找到其他投资渠道,就连一向以稳健著称的养老金也加大了对股市的投资。除了压低利率外,美联储对私营领域的信贷担保力度也达到空前水平。诚然,与其他资产相比,美联储购买的私营信贷资产规模并不算大,但是仍可以称得上史无前例。美联储不仅在购买私营企业债券这样的高风险资产,其购买高风险市政债券的力度也是史上不曾有过的,这促使投资者相信,美联储将不加区别地为所有资产提供担保,但事实上美联储并没有这个打算,而且也无权这么做。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十分清楚,他要做的只是防止金融市场垮塌,而不是帮助资不抵债的企业避免破产。

第二个原因在于,市场似乎十分看好新冠疫苗,无论对疫苗研发的速度还是对疫苗问世后在应对疫情方面的作用,都抱有十足的信心。我希望这一愿望不会落空。但如果问一下哈佛医学院和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他们会告诉你,单靠疫苗应对疫情的作用其实有限。

第三个原因是,股市过于集中地反映了大企业的影响,而未能充分暴露出小企业的问题。小企业未被纳入主要股指,小业主更是不包括在内,但它们都是经济的主力军,并且在疫情中受创严重。事实上,许多大企业的垄断势力反而在疫情中得以增强,这是因为,面对疫情带来的强烈冲击,因为缺少经济实力,许多小企业以及一些大企业的潜在竞争对手只得走上破产之路。

上一篇:两名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因改善拍卖而获得诺贝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