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学家

当经济学家选择自杀

\"

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来说,永远是个谜。而面对最后的结果,人们往往只知道去责备他而不是去了解他。

可惜自杀者永远没办法告诉别人,他为什么要自杀。

\"

讲述 | 梁捷

来源 | 《别怕,这就是经济学》

今天我们要来谈一个沉重的话题,经济学家为什么要自杀。

过去我读过一篇文章,“诗人为什么要自杀?”诗人自杀也许还有一些文化上的意义,但是在大众的印象里,经济学家从来都是以长寿而著称的。

比如萨缪尔森,活到了94岁;弗里得曼,也是94岁;阿罗,96岁;哈耶克,93岁;科斯不得了,活到103岁。经济学简直称得上是长寿学科了。

但是,近期听到的新闻却让我们开心不起来。哈佛大学的宏观经济学家法希(Emmanuel Farhi)教授自杀去世,年仅41岁。

Emmanuel Farhi

他并不是个例。去年,经济学界就陆续传出新闻,哈佛大学的马丁·魏茨曼(Martin Weitzman)自杀,然后是普林斯顿的艾伦·克鲁格(Alan Krueger)教授自杀。今年前两个月又是威斯康辛大学的桑德霍尔姆(William Sandholm)教授自杀。而现在,又是宏观经济学家法希自杀。

除此之外,在今年的新冠疫情期间,我还听说哈佛的艾莱斯纳(Alberto Alesina)心脏病去世,赫伯特·金迪斯(Herbert Gintis)新冠肺炎去世。这些都是响当当的名字,一大半未来都有可能获得诺奖,或者已经得到多次诺奖提名了。经济学界可谓损失巨大。

很多人都在问,经济学这个行业怎么了,经济学家为什么要自杀?

1.

自杀,不是一个可以扁平化的问题

其实我也想问这个问题。因为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学者的研究领域其实各不相同。

比如魏兹曼是环境经济学家,他很关心风险和不确定性对于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导致灾难的影响。克鲁格是劳动经济学家,主要研究教育、收入分配、劳动力市场。

桑德霍尔姆主要研究博弈论里的一个分支,叫做演化博弈论。法希则主要研究宏观经济学。这些学科相差很远,所以这些学者的自杀与专业领域看起来没有直接关系。

但这些学者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他们的学术研究非常非常成功。普通学者想要在顶级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都要费九牛二虎之力,还不一定能成功。但对于这些顶级学者而言,发论文就像吃饭睡觉一样。

上面提到的每一个学者,都已经发表了不计其数的优秀论文。一般的学者如果无法发表足够多的优质论文,在美国的大学都要面临终身教职的压力。而这些学者,早就不用考虑这些问题。按照我们的世俗标准,个个都称得上是功成名就。

如果这样,他们为什么还要要自杀呢?经济学家以前曾研究过自杀问题。

哈默梅什(Daniel S. Hamermesh)与索丝(Neal M. Soss)两位学者1974年在顶级学报《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一种自杀的经济理论”,对自杀行为构建了一种微观经济模型。

这篇文章后来受到芝加哥大学加里·贝克尔(Garys Becker)的高度赞扬并广泛引用。人们开始惊呼,原来经济学连自杀也可以研究,怪不得是“经济学帝国主义”。

这篇文章今天似乎不太有人再提起。它构建了一个变形的效用函数,然后把自杀行为与经济收入等因素联系起来。

作者最后得到结论,随着预期收入的不断增加,自杀率将会显著下降。这个预测很符合经济学直觉,但并不符合现实数据。富人也自杀,穷人也自杀,自杀的动机与经济收入似乎有关,但比这要更复杂。

后来追随这种思路的研究不多,马里兰大学的马科特(Dave Marcotte)算是其中一个。他找到一类人,就是尝试自杀而不成,最终活下来的人。

他发现,尝试过自杀的人活下来以后,就比那些同等想过自杀而未尝试自杀的收入要高出20%。同时,这些免于一死的人,活下来之后的收入也比自杀前提高了36%。如果自杀可以作为一种经历的话,它有助于人们重新反思生活,并且有效地提高收入。

到今天,似乎很少再有经济学家继续研究这个方向了。

大家都清楚地意识到,自杀性爆炸的恐怖主义者,与考试没考好而自杀的中学生,他们的自杀动机有着天壤之别,不可能用同样一个效用函数的模型加以解释。

无论是用理性选择模型来推测自杀者的动机,还是把自杀作为一种经历,都把自杀这件事给扁平化了。

2.

经济学家们,正在经历什么?

上一篇:为何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未来印度“经济”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