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垃圾分类须按下四个开关
垃圾分类是眼下备受关注的话题。《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将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垃圾分类“强制时代”即将到来。在推行“硬”的监督和处罚手段的同时,笔者认为也需要在理念培育、分类宣传等“软”的方面加大力度,让垃圾分类真正成为市民的自觉行为。如何有效地引导市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行为经济学家罗伯特·西迪尼奥把对公众施加影响力的行为比作“按开关”,这个思路值得我们借鉴。推行垃圾分类工作,我们需要找到公众身上的四个“开关”,并悄悄按下它们,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按下“从众效应”开关。大部分人都有从众心理,很多时候人们决定是否做某件事,往往都是看周围的人是否都这么做。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想要融入社会的强烈意愿,都害怕被身边的群体所抛弃。加拿大一个城市曾经发起过一场“碎草回收”环保活动,但参与的人寥寥无几。后来当地政府想了一招,挨家挨户都给贴上小纸条,纸条上写了一句话:“邻居们都在进行碎草回收了,你也可以做到。”结果不到两个星期,实施碎草回收的居民人数就增加了一倍。一个如此简单的举动,却产生了这么好的效果。这是因为它成功营造了一种氛围,让人觉得“其他人都这么做了,那我也最好这么做”。在推行垃圾分类中,我们也要善于利用从众心理,比如效仿“碎草回收”活动的做法,在每户家庭门上张贴温馨提示“邻居们都在进行垃圾分类了,你也可以做到”,通过公众效应影响大家的行为。
第二,按下“默认选项”开关。我们清楚养成习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行为学家通常的解决方案是把需要引导的新习惯变成默认选项。在德国,研究者发现,居民在购电的时候,如果把太阳能、风能这样的绿色电力设置为默认选项,那么高达94%的居民会选择接受。背后的原因,说白了就是怕麻烦。默认选项是最省事的,这个策略,巧妙地利用了人们的惰性。把更环保的做法变成默认选项,让人们因为惯性而养成习惯。延伸到垃圾分类上,现在路边的垃圾桶都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种,默认选项是鼓励垃圾回收。而在居民家里,默认选项却是一个垃圾桶,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动些脑筋。比如上海一些小区物业为居民家里发放了造型时尚的分类垃圾桶,这些小区的垃圾分类情况就明显好于其他没发分类垃圾桶的小区。
第三,按下“连锁反应”开关。我们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很久不收拾屋子,某天随手把桌子归整了一下,然后就注意到地上很脏,于是就拖了一遍地,再之后又开始收拾厨房。结果不知不觉,就来了一场彻底的大扫除。之所以会有这种现象,就是因为人们喜欢保持一致性,一旦开始做某件事,就会去做其他相关的事情。宜家家居调查发现,很多顾客一旦买了节能产品,比如一只节能灯泡,他们就会更倾向于购买其他节能产品,有些人甚至在夏天调高了家里空调的温度,这都是为了在节能方面保持一致性。运用到垃圾分类工作上,针对这项难度较大的环保行动,不妨从一件很简单的小事情开始。比如,可以想办法引导大家在心里认为自己就是一个环保人士,而为了证明自己的言行一致,人们会自然而然地对垃圾分类行动产生自觉性。我们只需要推倒大众心理上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其他的,交给时间就可以。
第四,按下“自我代入”开关。我们在推行一项公共政策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人们获得“自我代入感”。简而言之,就是让人能清楚地知道“我这么做,能有什么用”。比如丰田汽车为推广混合动力车,打出了“使用十年,总共能为您省下7万块”的广告,当年销量就翻了一番。原因就是它直观地让人们知道了自己购买这个产品,会带来什么好处,因此获得了一种自我代入感。在推行垃圾分类时,增强公众的自我代入感是一个很好的技巧,而且越贴近本地、范围越具体,效果越好。比如,杭州市在减少垃圾的宣传广告中写道:“杭州产生的垃圾,三年可以填满整个西湖。”这句话一下子就让杭州市民有了非常直观的感受。通过这一宣传,杭州市民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环保行动能为这座城市带来哪些好处,他们也就更乐意参与进来。
上一篇:邓浩如何解读宏观经济周期与大类资产
下一篇:没有了